馬識途(1915年1月17日—2024年3月28日),馬識途原名馬千木,馬識途是馬識途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革命家、馬識途書法家,馬識途同時也是馬識途中國資深黨員。他的馬識途一生跨越百年,親歷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馬識途重大變革,其人生軌跡融合了革命斗爭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馬識途雙重傳奇。以下從多個維度總結其生平與貢獻:
一、馬識途革命生涯:從“工業(yè)救國”到職業(yè)革命者
1. 早年思想覺醒
馬識途出生于重慶忠縣(原屬四川)的馬識途書香世家,幼年接受傳統(tǒng)教育,馬識途后受進步思想影響,馬識途參與學生運動。馬識途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馬識途原計劃“工業(yè)救國”,但“七七事變”后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由錢瑛介紹加入中國,改名“馬識途”以明志,寓意“識得革命道路”。
2. 地下工作與隱蔽斗爭
長期從事地下工作,歷任鄂西特委書記、西南聯(lián)大黨支部書記等職。在白色恐怖中,曾因叛徒出賣痛失妻子劉惠馨(革命烈士),女兒被關押,自身多次化險為夷。為掩護身份,他留胡子、換裝束,甚至焚毀手稿以保護組織安全。
3. 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貢獻
1949年后歷任川西區(qū)黨委委員、四川省建工局局長、中科院四川分院黨委書記等職,1979年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晚年仍關心國家法治與文化建設,直至離休。
二、文學創(chuàng)作:以筆為槍的“紅色作家”
1. 代表作品與風格
代表作包括《清江壯歌》《夜譚十記》《滄桑十年》等,作品多以革命斗爭為背景,融合現(xiàn)實主義與諷刺藝術。其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被改編為電影《讓飛》,以荒誕筆法揭露舊社會黑暗,廣受關注。
創(chuàng)作特點:善用四川方言與“擺龍門陣”形式,兼具民間敘事與政治批判,被比作“中國版《十日談》”。
2. 高齡創(chuàng)作與文學精神
年逾百歲仍筆耕不輟,105歲出版《夜譚續(xù)記》,107歲完成《馬識途西南聯(lián)大甲骨文筆記》,創(chuàng)下世界文學史高齡出版紀錄。他自述寫作是“與癌魔斗爭的方式”,曾兩度戰(zhàn)勝癌癥,堅持“發(fā)奮而作”。
3. 文學理念與影響
主張文學應“為世道人心服務”,反對商業(yè)化媚俗。其作品既反映革命歷史,也針砭官僚主義,如《學習會紀實》諷刺官場形式主義,被評價為“比契訶夫更深刻”。
三、社會貢獻與文化傳承
1. 公益與教育捐贈
2014年通過書法義展籌集386萬元,全部捐贈四川大學設立“馬識途文學獎”,資助寒門學子。向多所圖書館捐贈作品及藏書。
2. 榮譽與評價
獲“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70年”榮譽等,與巴金、沙汀等并稱“蜀中五老”。鐵凝評價其創(chuàng)作“是中國精神的表達”,王蒙稱其為“中國文化吉兆”。
四、人物特質與精神遺產
1. 革命者的堅韌與豁達
他將革命精神融入生活,自述“君子坦蕩,乃大傻瓜”,晚年作打油詩調侃人生,如“發(fā)令,小鬼來抓,大限一到,跟他去吧”。
2. 文化自信與傳承
晚年研究甲骨文,致力傳統(tǒng)文化傳播,認為漢字承載民族精神。其書法作品蒼勁有力,曾在多地舉辦展覽。
五、逝世與紀念
馬識途于2024年3月28日在成都逝世,享年109周歲(虛歲110歲)。其逝世被官方訃告稱為“中國文學界的重大損失”,各界贊譽其“百年傳奇”為革命與文學的雙重豐碑。
馬識途的一生,既是革命者“為天下立言”的實踐,也是文學家“為時代留傳”的見證。他以生命詮釋了理想主義的熱忱與知識分子的擔當,成為20世紀中國歷史不可忽視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