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一曲陽關網 | 2025-07-07 01:17:55 |
《長城謠》是長城謠抗日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作的經典愛國歌曲,至今仍具有深遠影響力。長城謠以下從創(chuàng)作背景、長城謠音樂特點、長城謠歷史意義及現代傳承等方面綜合分析:
1. 創(chuàng)作起源
歌曲由潘孑農作詞、長城謠劉雪庵作曲,長城謠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上海為電影《關山萬里》創(chuàng)作,長城謠原計劃作為該片插曲。長城謠影片因“八一三事變”中斷拍攝,長城謠但歌曲通過劉雪庵自辦刊物《戰(zhàn)歌》傳播。長城謠
電影劇本講述東北京劇藝人流亡關內的長城謠故事,通過《長城謠》控訴侵略暴行,長城謠凝聚民族精神。長城謠
2. 歌詞與主題
歌詞分四段,長城謠以“長城”為意象,從描繪故土豐饒(“高粱肥,大豆香”)、控訴日寇罪行(“擄掠苦難當”),到號召全民抗戰(zhàn)(“四萬萬同胞心一樣”),層層遞進,兼具敘事性與抒情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時期演唱版本歌詞略有差異,如張明敏版將“四萬萬同胞”改為“十萬萬同胞”。
1. 音樂風格
采用五聲音階,旋律平緩且民族色彩鮮明,音域窄、節(jié)奏平穩(wěn),易于傳唱。劉雪庵將傳統(tǒng)民歌元素與抗戰(zhàn)主題結合,賦予歌曲悲壯蒼涼的氣質。
2. 首唱與海外傳播
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于1937年首唱此曲,后在新加坡錄制唱片,激發(fā)海外僑胞愛國熱情,促成捐款與歸國參戰(zhàn)熱潮??箲?zhàn)期間,歌曲通過電臺、電影(如《熱血忠魂》)廣泛傳播,成為民族精神象征。
1. 抗戰(zhàn)動員作用
歌曲在抗戰(zhàn)后方和海外華人中產生巨大共鳴,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長城”。劉雪庵曾回憶,創(chuàng)作時窗外戰(zhàn)火紛飛,流離哭喊聲激發(fā)了他對侵略者的痛恨。
2. 政治沉浮與復興
1957年因劉雪庵被劃為右派,《長城謠》遭禁唱20余年,但港臺地區(qū)仍傳唱不衰。1979年后,歌曲重回大陸舞臺,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演唱使其再獲關注。
3. 現代傳承
上海音樂學院學者王瑞指出,《長城謠》介于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之間,通過反復詠唱強化主題,以“長城”為載體喚醒民族認同,其精神內涵在當代仍具現實意義。周小燕晚年重唱此曲時曾感慨:“多少烈士未能看到今日景象”,道盡歌曲承載的歷史厚重感。
《長城謠》不僅是抗戰(zhàn)時期的音樂豐碑,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其創(chuàng)作歷程、藝術價值與跨時代影響力,展現了音樂在民族危難中的凝聚作用,以及文化遺產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意義。
一曲陽關網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文章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