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珊瑚奶爸”,在廣東海底“植樹造林”

最后更新 : 2025-07-06 05:14:28

  當你潛入廣東沿岸的珊瑚奶爸海底,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藍色、群廣粉紅色、東海底植黃色相間的樹造“石頭”上,“枝丫”隨波擺動,珊瑚奶爸不時有魚群環(huán)繞其間。群廣

  這些“石頭”,東海底植是樹造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約25%的珊瑚奶爸海洋生物在其中生活,70%的群廣熱帶魚在成長過程里需要依靠它,堪稱漁業(yè)的東海底植重要種源地。在凈化水質、樹造抵御海浪侵襲方面,珊瑚奶爸珊瑚礁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群廣

  而構成珊瑚礁的主體,就是珊瑚。

  珊瑚是脆弱的。受全球變暖影響,珊瑚群落正陷入系統(tǒng)性退化。在廣東,一群“珊瑚奶爸”默默守護100多種珊瑚。他們在海底“植樹造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珊瑚煥發(fā)生機。

  種養(yǎng)珊瑚如同“帶娃”

  在大多數(shù)清晨,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南海海洋生態(tài)工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朱鳴幾乎都以同一套嚴格流程開啟工作——

  八點半抵達位于深圳大鵬灣的實驗室,觀察生態(tài)缸中珊瑚種苗的生長情況,隨后通過散布于海域的水下監(jiān)控,逐個片區(qū)察看海底珊瑚實時狀態(tài),并仔細記下水溫、鹽度、pH值等水文水質參數(shù),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異常。

  與珊瑚朝夕相伴十余載,朱鳴早已摸準它們的“脾性”:所處水深不能超過6米,不然難以吸收光照;水溫不能低于18℃、超過30℃,否則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如果鹽度超過42‰,會因滲透壓失衡出現(xiàn)脫水……為此,他必須時刻“耳聽六路眼觀八方”。

  差不多在朱鳴觀察記錄的同時,研究所工程師陳伯貴和幾位同事身著潛水服,乘快艇前往淺海水域,根據(jù)前一天的分析結果開展珊瑚種養(yǎng)作業(yè)。

為栽種珊瑚,珊瑚保育員在水下巖礁上鉆孔。

為栽種珊瑚,珊瑚保育員在水下巖礁上鉆孔。

  早在2007年,陳伯貴就與珊瑚保育工作結緣。那一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肖寶華組織開展廣東省珊瑚普查工作,在深圳從事潛水旅游的陳伯貴受雇為潛水安全員,隨后正式成為一名“珊瑚奶爸”。

  那次普查,也是長達18年、至今仍在進行中的粵港珊瑚礁資源調查與監(jiān)測的開端。肖寶華介紹,受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影響,廣東省珊瑚群落數(shù)量于2007年至2015年期間持續(xù)下滑,“在珊瑚生態(tài)惡劣的區(qū)域,需要人為介入開展種苗種植和養(yǎng)護”。

  珊瑚主要通過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種方式繁衍后代。其中,無性繁殖是效率最高,也是目前國際慣用的珊瑚培育手段——即從長勢良好的珊瑚母株上截取部分組織,培壯后移植到新的基底上擴散生長。這也意味著,種珊瑚的絕大部分流程,都在水下完成。

珊瑚保育員將栽種珊瑚的膠泥固定到海底網圃上。

珊瑚保育員將栽種珊瑚的膠泥固定到海底網圃上。

  潛水是每一位珊瑚保育員必須掌握的技能。幾乎近半的工作時間里,陳伯貴和同事們都身負50斤的潛水設備,在海面以下5米的地方度過。水下取苗、按比例調制基底膠泥、將栽種珊瑚的膠泥固定到海底金屬網格上……眾人協(xié)作下,5到10分鐘就能種下一株珊瑚幼苗。

  這些新栽種的珊瑚“寶寶”,也將成為陳伯貴和朱鳴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監(jiān)測對象:剛種下時每周回訪一次,種下半年后一個月一維護,再往后才能逐漸“放手”。

珊瑚保育員開展日常養(yǎng)護作業(yè)。

珊瑚保育員開展日常養(yǎng)護作業(yè)。

  種養(yǎng)珊瑚,如同“帶娃”。一年多前,朱鳴的兒子出生,從襁褓中呼呼大睡的嬰兒到在身旁嬉笑打鬧的孩童,他發(fā)現(xiàn)育兒和培育珊瑚的歷程相差無幾,“就像帶小孩一樣,幼年珊瑚需要我們很細心地照顧、全身心地付出”。

  與兒子的約定

  種下珊瑚,只是第一步。

  “珊瑚長得很慢,栽種3年后才能進入‘青壯年’。”朱鳴介紹,在此期間,珊瑚將面臨海洋溫度、臺風、漁業(yè)活動等諸多考驗。

用于栽種珊瑚幼苗的網圃。

用于栽種珊瑚幼苗的網圃。

  每年8月,是“珊瑚奶爸”一年中最緊張的時候。此時的海溫逼近甚至超過30度,最容易讓珊瑚產生應激反應,排出體內主導光合作用的蟲黃藻,出現(xiàn)顏色趨白的“白化”現(xiàn)象。如果水溫降低,珊瑚有可能恢復正常,但若是高溫持續(xù),珊瑚也將死亡。

  那段時間,水溫和珊瑚顏色,時刻牽動著“珊瑚奶爸”們的心。除了利用海底探頭密切觀測,他們每隔2到3天便下水一次,巡查珊瑚種苗長勢,一旦發(fā)現(xiàn)白化情況,就將其安置到更深的海域暫時“降溫”,直至恢復正常。

珊瑚保育員開展日常養(yǎng)護作業(yè)。

珊瑚保育員開展日常養(yǎng)護作業(yè)。

  表面看似風平浪靜的海洋,實則危險重重。

  有一次,朱鳴到海底維護珊瑚網圃,突然看不到同伴的身影,升上水面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被暗流推走;在湛江市徐聞縣海域的一次養(yǎng)護作業(yè)中,陳伯貴一入水便遭遇暗流,被沖離下船點數(shù)十米遠,才穩(wěn)住平衡。

  珊瑚生態(tài)修復之路,也并非坦途。

  去年,陳伯貴和20多名同事在海南附近海域連續(xù)工作兩個月,種下9萬株珊瑚,但旋即被臺風“摩羯”摧毀過半?!翱吹侥切┥汉鲾嘀Γm然心痛,但我們不能停下腳步,能做的就是趕緊搶救,減少損失?!标惒F說。

用于栽種珊瑚幼苗的網圃。

用于栽種珊瑚幼苗的網圃。

  為提高珊瑚成活率,肖寶華帶領這支以“90后”和“00后”為主的團隊不斷更新珊瑚保育和修復技術。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成功培育超18種10萬株珊瑚母株,擁有700個珊瑚培育超級網圃,可同時培育30萬株珊瑚種苗。”肖寶華介紹,經過多年努力,廣東海域的珊瑚礁生態(tài)狀況總體趨勢向好,珊瑚覆蓋率穩(wěn)定上升。

  看到珊瑚搖曳、魚群穿梭,是珊瑚保育員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在眾多珊瑚中,朱鳴和陳伯貴最愛枝杈四溢、狀如鹿角的鹿角珊瑚。相較其他年均增長約2厘米的珊瑚,鹿角珊瑚一年便可從兩個手指節(jié)大小長到9—10厘米。“見到它們蹭蹭地長,心里別提有多開心?!标惒F興奮地說道。

  隨著珊瑚群落的逐漸恢復,朱鳴發(fā)現(xiàn),在他們培育的珊瑚附近,黑鯛、石斑魚、海鰻、曼氏無針烏賊等生物不斷增多,甚至還有海龜在此棲息。動物們的選擇,就是珊瑚保育員成績的最好體現(xiàn)。

  閑暇時,朱鳴會帶兒子去看珊瑚。去年,他為兒子認養(yǎng)了一株海底珊瑚,希望兩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也期待孩子將來能繼續(xù)為珊瑚生態(tài)修復出一份力。“等長大了,就帶你潛水看認養(yǎng)的珊瑚?!敝禅Q和兒子許下約定。

  南方+記者 陳嶸偉 汪祥波 馬立敏

  圖源自受訪者

- END -

84753
14